回想起自己开始参与生活营,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是中一,学校主办的领袖培训营。或许因为这一场营,让我与活动或生活营结下了深刻的缘分。
当时,由于我家教还蛮严的,而且我家长对生活营毫无概念,所以是不允许我去参加的。后来,我用了一些小技巧和说了一点点的谎言,我父母答应了。在我第一次参与的领袖培训营里,很幸运的我组的协调员(facilitator) ,对我非常的好,不懂为什么就特别疼我(当时的协调员都是职业警察)。就这样,那三天两夜,在非常舒服和好玩的情况下度过了,而且还很意外的得了最佳男营员(毕竟当时才中一,在场还有很多中三中四的学长),也因为这样,开始爱上了生活营,觉得生活营还真的很好玩又可以学到东西,而且还有证书拿。后来的中学生涯里,也几乎每年都会参与一两次校内主办的生活营,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活动,也一直只有参与而没有筹备的机会。
原本以为毕业后就没有什么机会参与生活营了,但中六时,也就是2009年,开始接触到青运,开始了学习参与筹备活动的生涯。当时发现,原来官方办的生活营和华社或是非政府组织的生活营有着那么大的差别,可以学习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和成长。我第一次当筹委的生活营应该就是“第二届热情young益活力营”吧,记得当时的营长说过:“办一个生活营看似是为了 营员而办,但是一场营会过后真正获益到最多的却是筹委”,没错,当时会想参与当筹委就是希望可以有所学习,有所成长。当时已经发现,课本上和学校教的东西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无法真正让自己在除了知识方面有所成长了,所以就选择了这个管道。在中六到上大学期间,筹备了第二届热情Young益,热情Young益番外篇,第二届饥饿三十和饥饿行动八小时 等数项活动。
到了大学,由于那份在青运里所燃烧起来的活动热忱还相当的热,所以大学更是我参与活动的高峰期。在第一学年,几乎四个大学里的华裔团体都走过了一回,参与筹备了不少活动。后来,由于办活动久了,就会思考和想去寻找一个意义,这时发现有些活动或是团体并达不到我想要的目标和意义,所以做出了选择和淘汰。2011年,是大学活动的高潮,参与了除了大学内和在家乡青运的活动外,还参与了不少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活动和生活营,是一个非常充实和充满突破性的一年,参与和筹办过的活动也很多元化。这时甚至还有朋友说我是主修活动系的。
到了2012年,希望可以让自己沉淀下来了,因为过去或许太忙了,参与 了太多活动,发现自己似乎有点迷失了。尝试去寻找回当初办活动的心,当时是想学习,但是学习了什么?成长了吗?是的,的确有些许的成长,但是在这过程中其实得到的应该更多,但是由于没有好好消化和加以运用,其实学习到的就只是那么的一点点。还有,这个时候,我也开始在想,如果我们办活动只是要求个人成长,那对营员公平吗?他们付钱花时间来参与活动,难道就是为了让营委成长?依据这几项思考点,开始寻找办活动的意义以及开始对活动作出选择,就只办应该办的,跟自己的目标吻合的就好,那要预留一部分时间让自己自我成长,让自己安静下来了。所以2012,活动量是减少了,但是责任和负担却是增加了,再加上一些活动没有过往的顺利,面对挫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的一年。虽然过去面对了很多问题,但是对活动的热忱其实没有改变的,还是一样,只是出发点和原则改变了,不再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了。
2013年的开始,有位大学的朋友问我,已经大学第三年了,还放不下活动吗?这个问题其实我思考了很久,其实没有放不放的下的,应该做的还是要去做。以前做活动是为了学习,为了成长,现在做活动是为了付出,为了奉献,希望以我自己一份微薄的能力,能够为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做些什么,带领青少年成长。当然,在办活动的同时,我们一样的还是不断地在成长,在给与的同时也是一种收获。至于之前我说过,暂时除了佛学班的活动以外,其他的活动我都不会再接或参与了,这是因为我觉得我需要专注,真正的专注于一样或是能力范围内能够完成的责任,把这份责任做好。再来,我觉得以参与活动来学习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我需要更多时间进行另一个阶段的学习,所以只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适当的选择,在这个时候我只能选择一个团体,一个活动而已。
办活动,从2009年至今,大概四年时间,这段期间其实认识了很多人,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神,但是这一切,是值得的。我不懂身边朋友们有没有察觉,但是我自己却认为在这几年内我确实是成长了不少,跟过去的我有很大的对比,我想这跟办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办活动,我想不会有停止的一天,对我,我相信到了生命的其他阶段,还是会继续做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时间的分配和心态去做而已。加油吧~~~
祝福大家
十年扎根東南亞有成,AppWorks 獲印尼電信龍頭、大馬主權基金戰略合作,攜創業者共築區域商機
4 weeks ago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