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时就开始看到了这项研讨会的相关资讯,由于讲师阵容相当强大,所以还蛮有兴趣参与的,不过因为这项活动的费用对一个学生似乎超出了负担范围内,所以需要时间考虑是否出席。但是后来,在非常难得的机缘下,大学生因为有护法的赞助,我们只需付RM50就可以出席了,那是在太好了,但是后来另一项顾虑是即将面对考试了,是否能够把学业功课做好,但是在朋友们的坚持和鼓励下,还是报名出席了《2012年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之佛教的本来面目》,无论是课程内容,讲义,场地和讲师,都是绝对值得的。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佛教的本来面目,广品法师为大家开示了什么是佛教的本来面目。在师父的演讲中,师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容器装水,但是不能把水变成酒”。佛教流传了两千多年,往往会随着不同时代的因缘加入了当地文化的元素,以让佛法得以广泛的被接受,但是无论文化和法门不断地改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原则特色是不能被改变的。在现今的社会里,很多时候我们都误解了佛法,或者把佛教的中心思想都歪曲。还有,师父也提到,要让佛法可以更广泛的流传,那就必须简化教育,应该把一些佛教复杂的礼节和教育简化,让青年更容易接受。要还原佛教的本来面目,基本上我们需要更多有受教育的青年参与,发展智慧型佛教,那当智慧型佛教得以发展,很自然的非佛教的佛教的影响力就会减低了。
第一天研讨会的第一项议题是“佛教与多元信仰”。觉诚法师说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在意对方是什么宗教或那个宗派,只要我们能够灵活运用佛法所教到的,去影响身边的人,那就足够了。法师举了几个佛陀时代的例子,说明佛陀观机逗教的精神,往往都没向信徒说大道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觉诚法师说了,面对多元宗教和信仰的社会,我们还是可以传达佛教里一些很好的理念给大家,但是方法却需要稍微灵活些;法义没有改变,但是方法却可以多元化。师父提了一个例子,在东禅寺附近的区域的警长,找了觉诚住持说他很压力,是否有方法可以解压,住持跟他说了:“你不需要来寺院,你去附近的海边我教你静坐”。住持还说,他学的很开心,师父也教的很欢喜。这样很简单的一个行动,就间接地就让佛法跟非佛教徒结缘,而且还是穆世林,这在马来西亚是不简单的。佛如光,法如水;光和水是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生存的。师父还说了一句:“如果佛教的本来面目教育没有发展下去,那佛教将会老化,僵化,稀化,没有化”,所以智慧型佛教的教育在现今社会里是很重要的。另外,这议题的另一个主讲人,郑庭河博士说佛教应该与民间信仰多接触,以让更多民间信仰者了解佛教。我们不必在意对方的宗教,只要想学佛,我们都欢迎。还有,他也提到说在马来西亚,各宗教间的对话和交流是非常缺乏的,最大的原因或许是我们缺乏能够用马来文,英文来讲佛法的人才。
第一天的另一项议题是“修行与使命”。行者培训营的发起人,传闻法师说办活动其实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是我们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种方法。但是,办了活动后,应该要静下来,好好反省自己,那才能够改变自己的习气,达到修行的效果。这就是“借发生在修行”。不为发生作反应,只为目标做行动。另一位这课题的主讲人,性广法师则跟大家讲解佛教不同的修行法门。佛教徒常说佛教修行法门有八万四千,但其实这并不是真的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也不代表现有的法门真的无量,而是法门有发展的可能。我们生存的环境和世界不断地在改变,法门也会因此随着改变。师父提了她自己本身的一个例子,师父说她以前教静坐,但现在她还教了“静站”,这是因为要对治大学生静坐时很容易昏沉,所以想出了静站的修行方法。法门是会随着因缘,条件和情况而改变,所有佛教法门都是有对治性的,所以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法门高低好坏之分。
研讨会第二天的两个议题则是这次研讨会我最有兴趣的议题,这也是我会出席很大的原因之一,这两个议题分别是“佛教与政治”和“佛教与社会公民运动”,我觉得这两项课题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我也蛮疑惑的,对自己关心社会时事和学佛是否有直接关系,是否像有些人所说的不该以佛教徒名义关心政治和社会课题。妙赞法师说,我们的身心处于在现实社会里,那如果国家动荡,我们还能置身事外吗?有时候佛教徒介入政治课题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师父也举了几个佛陀时代的故事,讲述佛陀住世时也是一位关心政治,介入政治扮演协调者的圣者。另外,拿督洪祖丰居士说如果佛教团体不介入政治,那就会自我边缘化甚至任人鱼肉,甚至会被人认为是伪善的团体。但是,往往佛教团体必须在这类课题扮演中间或是协调的角色。他也提出 佛教团体并不要参与每个课题,不要人家闹大课题,我们就来发个文告,而佛教团体应该带出自己的课题。不过这个看法后来被昭慧法师以另一个看法回应拿督,法师说如果要谈与佛教有关的课题,其实几乎都是,佛教徒是只要看到众生有苦,那就是我们的责任。
另外,在台湾非常活跃于社会运动的昭慧法师在“佛教与社会公民运动”的议题中提出,我们要介入的社会运动或是政治课题,要看这课题本身有没有佛法上的论述,而不是团体应该扮演主导或是陪跑的角色。往往我们必须回到佛法的本身去看问题,从佛法的价值观出发。佛
教徒不应该只是介入与佛教相关的议题。而是只要跟社会大众利益有关系的都应该关心。否则就不要怪别人在佛教有事时,为什么佛教以外的人都没有给与援手。那
是因为我们也没有去关心其它的啊。在参与社会运动时,该陪跑时就陪跑,该主导时就当仁不让。只要依着因缘,不论是主导或陪跑都很好。而洪祖丰居士也有说到佛教团体要是公开支持任何一项政治课题,都很容易造成分裂,但是昭慧法师说如果担心分裂,那就不要介入,进得了厨房就不要怕热,公民社会运动本来就是分分合合的,这要看各自的论述了。
后来在综合讨论的环节结束前,觉诚法师发表了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意见。师父说之前星云大师来马见首相时是以“佛教和回教交流”以及“去见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心态去接见首相,而且师父说在大师离开首相署前,首相还祝福大师隔天的万人弘法会可以顺利举行。比起十六年前在同样场所同样活动,这次他们所遇到的阻碍是相对的少了很多,一切申请程序都简单了很多,觉诚法师说这是大家多年来的努力,这对马来西亚佛教界来说是一种进步。其实这真的让我很感动,一直以来,大家默默的做,默默的付出,其实这是有效果的,有时候或许我们没有察觉,我们没有发现而已。觉诚法师还在第一天的议题发表时说过,她不与政治人物在报纸上正面对立,但是会直接把问题带到有关执法单位,她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政府不允许中学办佛学会,过后经过努力,东禅寺取得教育部的认可,办了全国性的中学生学佛营,而且参与者还能获得课外活动分数20分。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马来西亚那么大型的佛教研讨会,在这两天的研讨会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第二天的议题,让我更明确的知道自己所做的其实并没有错,而且也是符合佛教教育的。佛教是非常生活化也非常社会化的,无论在那个年代,那个议题,佛教,佛法都适用,我想这就是佛教的本来面目。真的很感恩有这次的因缘参与这项研讨会。在这里只能够分享我印象深刻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共沾法喜。祝福大家~~
^^
十年扎根東南亞有成,AppWorks 獲印尼電信龍頭、大馬主權基金戰略合作,攜創業者共築區域商機
4 weeks ago
真的很棒的研讨会!
ReplyDelete有些错别字哦~